此書[1]對《慈愛經》(Mettā Sutta)及《蘊護經》(Khandha Paritta)的解釋是譯自已故的緬甸瓦謝達大長老Sayadaw Ashin Vāseṭṭhàbhivaṁsa的緬文書《保護偈頌新譯》(Pa-Yeik Nithaya Thit)。大長老在緬甸更廣為人知的稱呼是「達別坎大長老」(Thabyekan Sayadaw)。這本書在1960年代出版,根據巴利聖典與註釋來解釋十一部保護經,包括《吉祥經》(Maṅgala Sutta)與《寶經》(Ratana Sutta)。此書有關《慈愛經》與《蘊護經》)的解釋主要是由緬甸帕奧禪林的月亮尊者(Venerable Candimā)翻譯,有一些部分則由烈瓦達尊者(Venerable Revata)翻譯。
達別坎大長老九歲時出家為沙彌,接著在1930年受具足戒成為比丘。他在緬甸廣泛地弘揚佛法。他也寫了許多本著作,其中一本便是上述的《保護偈頌新譯》。這本書廣受緬甸的出家眾及在家眾稱頌與欣賞。
事實上,這本書是由一個名叫毛左明添(Maung Zaw Min Thein)的男居士介紹給我的。翻閱後,我發現這本書中的解釋提供大量的資料,能幫助了解十一部保護經。而且它也很特別,跟一般的緬甸「逐字譯導」(Nisaya逐字翻譯巴利聖典的手冊)不一樣。一般的「逐字譯導」裡只有逐行的巴利字及其緬文翻譯。雖然這對學習巴利文的學生很有幫助,但是對非巴利學者來說它是很枯燥的。在《保護偈頌新譯》裡,大長老不只是逐行地對聖典裡的每個巴利字給與緬文翻譯,他也摘自註釋及相關經典的故事給與詳細的解釋,使得這本書對那些開經典研習班的人來說是很有助益的手冊。
至於《慈愛經》與《蘊護經》,它們不只是對那些參加經典研習班的人有益,對禪修有興趣的人也能得益。這兩部經指出修習慈心禪的各種不同方法。事實上,住在森林裡修行的比丘與禪修者應該依照《蘊護經》來修習慈心禪。
在「經文篇」裡,收錄了《慈愛經》、《蘊護經》及它們的英譯。對於它們的詳細解釋則各別收錄於「慈愛經」及「蘊護經」這兩章。大長老先給與偈頌的逐字翻譯(即「簡要解釋」),然後再給與對於該偈頌的詳細解釋。如此,讀者便能夠更深入地了解該偈的含義。
附錄裡收錄了《旗頂經》(Dhajagga Sutta)的節錄,即解釋三寶的功德的部分。由於有關翻譯還沒有完成,所以我把它收錄在附錄裡。
在原版的緬文書中所用的巴利經文是根據緬甸三藏的版本。所以如果讀者採用斯里蘭卡或泰國版本的課誦本,他就會在此書中看到一些巴利前置詞、連接詞乃至語法的差異。雖然它們有差別,但是其含義在這兩部經裡是一樣的。
再者,對於相關的巴利聖典的故事,在此書中有些是依照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文句經過編改)。如果要讀完整的翻譯,請參考巴利聖典的譯本,例如巴利聖典協會(PTS)的譯本。
我們感激協助成就這項翻譯的人,尤其是:
‧ 月亮尊者和烈瓦達尊者的翻譯
‧ K.S.See提供緬文書
‧ Kuan T.W.及其朋友與親戚提供電腦
‧ WAVE與朋友
‧ 黃偉江
‧ Inward Path的Sunanda Lim Hock Eng
‧ Poay Hoon
‧ Dr Oo Khiak Cheang
‧ Venerable Nirodha
‧ Peace House的Swee Im與朋友
‧ Mount Elvira Buddhist Hermitage
‧ 及其他所有的人
淨法比丘
Bhikkhu Dhammasubho
序於馬來西亞檳城
[1]中譯按:英文版書名是Radiating Loving-Kindness
评论
散播慈愛 英譯序 — 没有评论
HTML tags allowed in your comment: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