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钵千家饭——有关南传佛教的托钵(Piṇḍācāra)

About-pindapata

若见钵空、当愿众生、究竟清净、空无烦恼。
若见钵满、当愿众生、具足盛满、一切善法。

托,是指出家僧以手持钵,乞求希施。佛陀制定托钵,令出家众不得从事生计营业,亦不可蓄存财富物质,惟以延续色身、长养慧命之故,出家众为滋养色身及令众生种福田而乞食,其意义有二:

(一)自利:为杜绝俗事,方便修道。
(二)利他:为福利世人,给予众生种福田的机会。乞食为出家僧众清净之正命,乞食時以维持生命为限 ,心不贪著,故得食時不喜,不得亦不忧,唯以除旧疾,养气力为要。

Sangha-go-for-Pindapata

托钵的意义

佛陀贵为王子,出家修道解脱,用托钵乞食得到食物等生活必需品,这种方式值得世人景仰,而出家人也必须学习实践。

佛陀教导佛弟子修习正命,用正当的方法取得生活必需品,出家人的方法就是托钵行乞,公开光明地接受信众布施,清净安心。不可以用装神弄鬼、符咒妖术等邪命方法骗取信众布施,也不可以从事生产或买卖事业来赚取物品。

佛陀教导出家人托钵行乞,少欲知足,专心修行。因为出家之后,就会舍离世俗的家业、生产事业和贸易事业,少事少欲,少烦少瞋,安心修行。通过最简单的托钵行乞,获得食物和衣服、住所、药品等生活必需品,这是佛陀教导出家人修习少欲知足最基本的方法。

托钵是出家人每天应做之事,于四种资具的供养懂得适量接受,而不积蓄物品。避免为了积蓄所起的贪心,去除因为财产物品的积蓄所产生的骄慢。出家人也可以随缘接受人们送至寺院供养的物品,或接受信众邀请至其家中接受供养,但这些都是一餐之量,知量知足。

托钵除了养活自身,便于持戒修行外,还有什么功德呢?

首先,托钵乞食可以去除骄慢。剃头出家,破身好相,舍弃一切装饰品,穿着袈裟,背着钵,天天托钵,以行乞养活自己。每天这样审思观照自己,还会增长骄慢吗?佛陀第一次回到自己的故乡弘法,很自然地托钵行乞,但他的父王反而觉得很丢脸,可见世俗人去除骄慢有多难!为了解脱烦恼,自降身份来行乞,这是佛陀智慧的教导。

其次,托钵可以去除贪心。托钵是次第乞食,平等接受布施。不会为了食物而攀缘施主,也不会为了美好的食物而结好贵人。因此,托钵可以培养平等心,去除贪心。

再次,托钵可以去除瞋心,培养慈心。托钵可以见到施主欢喜布施的善业,出家人随喜他的善,心存感激,对他修习慈心,祝福施主安乐、没有痛苦,成就一切如法的善心愿。

另外,托钵可以让施主有机会修习善业。修习不杂染的善业要有好的因缘,供养如法修行的出家人,这是修习清净善业的难得因缘。出家人托钵能让信众为自己的生命种福田,为自己的生命培养资粮,未来得到美好的果报。

最后,托钵可以让在家人有机会接近三宝,进一步学习佛陀的妙法。在家人透过布施的善业与三宝结缘,或亲眼目睹三宝住世而有缘学习佛法。如法托钵的清净善业是三宝住世的表显,对世间是一大功德。

供养時应注意几个事项:

1、不要供养金钱;
2、不要触摸出家人;
3、施者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來供养一些主食或副食品,荤食或素食即可。
4、供养时尽可能脱掉鞋子。

由于南传出家人必须完全依赖他人的供养,所以身为一位出家人必须让自己易于护持与容易感到知足。除了生病以外,出家人是不能向非血缘的人要求合意之食,即不能要求施者一定要供养素食或者荤食,他必须能夠滿足于他人供养的任何食物。然而,若食物含有肉类,他有义务要知道是何种类之肉,因为有十种肉食是佛陀不允许的,那就是人肉、象肉、馬肉、狗肉、蛇肉、狮子肉、老虎肉、豹肉、熊肉和鬃狗肉

为了让出家人更能专心于修道,佛陀不允许出家人处理炊事,所以不应该供养出家人未煮熟的肉、生蛋和生谷米等等需要烹饪才可进食的食物。否则,那些只依托钵方式取得一天主要口粮的出家人可要在当天挨饿了。

Giving with Piety

南传出家人除了生病以外,一般上在托钵時是必须赤脚的。为了对僧宝表示恭敬与出自对您的福利,如果您方便的话,建议您在供养時也应当脱掉鞋子,并跪着把供养品放进出家人的钵里。为什么呢?因为在《增支部·五集·底甘陀品》的第147经中,佛陀有说过:『有五者是善士之施:殷切而施、恭敬而施、由亲手而施、非弃物施以及相信业报而施。』若在布施時,具足这五法者将会为施者帶來长远的饶益和幸福。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虔诚的在家人在布施出家人時,总是以跪着的姿态并以非常恭敬的心供养,其实此举并非出家人的需要,而是施者的需要,因为恭敬的布施出家人将会为施者本身帶來长远的福利。

有些抱着俗想的人士在供养南传出家人时会觉得他们心高气傲,接受人们的施舍后却默不作声,不懂得感恩戴德,甚至一声“谢谢”也不说就掉头走人。兜率天修行林的僧团成员也曾经在托钵时,因如此“失礼”而被人臭骂一顿。不错,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世间人的观念中的确是自古崇尚的懿德,非常值得我们赞叹随喜的。然而,在出世间法的范畴里,施与受并不只是单向,而是彼此相得益彰,唇齿相依的,就像种子必须依存于土壤生长一样,光有好种子而没有肥土是很难长出硕果累累的果树来。很多人认为只有施与才是在惠鲜他人,其实接受也是在惠鲜他人,就像佛陀与他的圣弟子们一样,他们都是世间无上的福田。因为无上福田的出现,世间无数众生的生命从此得以大大提升乃至解脱一切痛苦。众生在福田上撒下如是种子,他们就会得到如是之收获,而且其回报的比率也非仅仅一对一,而是一对无可数倍!没有好福田存在的世间,即使一个非常乐善好施的善人,每天布施的食物有几十几百公里那么长,但其果报还不及供养一个好福田区区一勺饭的几千万分之一!

不过,这个世界上的好种子不可胜数,好福田却寥寥无几,可遇不可求之贵,为什么呢?因为要做一个好福田是非常艰难的工作,艰难是在于:要战胜自己,御策自己的心,克制不好的身语意,战胜内心的贪嗔痴,这是世间一般人都不愿意面对的战役。出家人就是要做好福田的工作,让所有在他们身上种福的人们都能获得比他们所付出的多出无数倍的回报。清净行道的出家人对他人的供养与护持是受之坦然,毋须向施者言谢,不是感激涕零,也非阿谀奉承,而是努力净化内心,精进修习戒定慧,成就圣道圣果与涅槃,这才是佛陀要出家人践行的任务来给予广大的布施者带来最好的回报与感恩。于此,有些佛子在供养后还会感谢出家人给他们供养的机会呢!

况兼,出家僧托钵的过程是保持佛陀所赞许的圣沉默。为了给施者们的布施带来最好的回报和真惠,出家人尽量秉持内心高度的正念与醒觉。无论在行走或等待供养时经常保持眼垂低视,诸根收摄,守护禅修业处,不东张西望,尽可不抬头仰视施者样貌。他们不会来到诸宅门前语笑寒喧,也不会向施者表达任何谢辞。抱着一颗悲悯的心,出家人托钵的夙愿也是让施者有机会为自己未来的幸福耕耘,出家人在标志着的是走上门的福田。然而,出家人恭敬与随喜地接受他人施舍后,内心会默默兼专注地祝福施者,或者对施者散发慈心。一些出家人则会或在心里或口头上给予施者短短几句的巴利语(佛语)祝福,祝愿那些深深寐息在他们心田的善种早日生根发芽,为他们的未来带来攘攘满家的吉祥果。

Ven-U-Mangala-pindapata

后语

《法句经》的第49偈,佛陀说:

Yathā pi bhamaro pupphaṁ

vaṇṇagandhaṁ aheṭhayaṁ

paleti rasamādāya

evaṁ gāme munī care.

智者进入村落时,就像蜜蜂入花丛,

只知采蜜,不伤害花卉和色香。 (49)

蜜蜂在采花蜜时,不损坏花朵的颜色与芬香,并在采蜜的过程中帮助植物的繁殖;同样地,那些沉默的圣贤到村里挨家沿戶化缘托钵,他只是接受来自各户人家的一点点布施,而且是出自他们自愿与恭敬的施舍,却不伤害任何众生,不让他们受到任何剥削或遭遇任何不便。出家人的到来不伤害村民的信仰、慷慨和财富,反之在托钵的过程中,众生都有机会造善业,让他们的心流留下幸福快乐的种子,即使是穷人区区一汤匙的白饭,出家人也会像青青幼苗一样小心呵护,通过修炼的功德与护持他们修行的人们分享,让他们在今世与未来世能够获取更多的功德与幸福。每个饭粒仿佛化成孑孑芥子,受了浸透进来的血汗滋润后,突破种皮为胚芽再凿入他们的菩提心田。身为一位出家人,虽然与物欲横流的世间脱节,但并不是一般人所想象中的一样,孤僻或冷漠,他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造福这世间。

出家人托钵所利益到的众生不只是人,还包括了天人与畜生。即使一路上有狗对托钵的出家人生起欢喜心,宛如牠们对待其主人的心境一样,就已经能够给牠未来的轮回路带来很大的提挈。我们现在能够对佛法生起信心,也许是在远久的过去我们做畜生时也曾经对那些沉默的古仙人生起好感,那沧海一栗的小善种成熟所演变的舜恩,经历了那么多万亿年般漫长又环环紧扣的繁衍,才有了现在的我们。

托钵的出家人宛似一块「走动的福田」,因此,许多有智慧的人们懂得把握机会在无上的福田耕耘播种,藉此善行累积福德与菩提道上的资糧,给自己长运的未來种下幸福与快乐的种子。同時,也可以藉此供养僧团的功德迴向给所有已故的亲属血缘乃至无量无边的众生。


评论

南传佛教的托钵 — 没有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HTML tags allowed in your comment: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