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故事》双品 (8) – 舍利弗长老的故事 (之2)
8.2 优婆提舍与拘律陀的生平
于此,这是故事发生的先后次序:在佛陀还没有出世之前,在离王舍城不远的地方,有两个婆罗门村庄:优婆提舍村和拘律陀村。有一天,有个住在优婆提舍村名叫舍利(Sārī)的婆罗门女怀孕了。就在同一天,有个住在拘律陀村名叫目犍莉(Moggalī)的婆罗门女也怀孕了。据说这两家从七代以来都是关系密切的朋友,他们在同一天为她们两人做了护胎仪式。十月后,她们两人都生了儿子。在取名的日子,因为婆罗门女舍利的儿子是优婆提舍村的首领家庭的儿子,所以他们帮他取名为优婆提舍(Upatissa)。另一个男婴是拘律陀村的首领家庭的儿子,所以他们帮他取名为拘律陀(Kolita)。他们两人长大后,都在一切技艺方面有卓越的成就。每当优婆提舍这个年轻人去河或公园游玩时,都有五百个金轿子跟着他去,而拘律陀这个年轻人则有五百辆骏马拉的马车跟着他。这两人各有五百个年轻人随众。
在王舍城,每年都有个名叫山顶节庆典。人们在一个地方摆设一张床给他们两人。他们两人坐在一起观赏表演。该笑的时候他们笑,该紧张的时候他们紧张,该布施的时候他们布施。这样过了几天。但是,有一天,当他们的智慧比较成熟时,他们不再像以往的日子那样,在该笑的时候他们不笑,该紧张的时候他们不紧张,该布施的时候他们没有布施。他们两人都这样想:「这有什么好看?不到一百年,所有这些人都将会离开世间,再也见不到了。我们应该寻找解脱之法。」取这个为所缘,他们坐下来。当时,拘律陀跟优婆提舍说:「贤友优婆提舍,你不像其他日子那样快乐。现在你并不开心。你是在想什么?」「贤友拘律陀,我坐着想:『观赏他们并没有内涵,没有意义。我应该为自己寻求解脱。』你又为什么不开心?」拘律陀也给予同样的回答。知道了他和自己的想法是一样的,优婆提舍说:「我们两人有很好的想法。我们应该一起出家寻求解脱。我们应该在谁的座下出家?」
当时,有个名叫山迦耶的外道和一大群外道随众住在王舍城。他们说:「我们去他座下出家。」于是遣散了五百个随从,说:「你们带着轿子和马车走吧。」(带着剩下的五百个随从)一人坐一轿或一人坐一辆马车,他们来到山迦耶座下出家。从他们出家那时起,山迦耶得到的利养与名声达到了顶点。只过了几天,他们就超越了山迦耶的教法。所以他们问:「老师,您所懂得的教法就这么多,还是有更高的?」山迦耶回答:「就这么多,你们全部都懂了。」他们想:「在这里过梵行生活没有意义。我们出家是为了寻求解脱法,那是在这里不可能得到的。阎浮洲很大,让我们到各处的村庄、城镇与皇城,肯定能够找到某个会教解脱法的老师。」从那时起,无论别人说哪里有睿智的沙门或婆罗门,他们就去那里找他讨论法。对于他们所问的问题,对方不会回答。对方的问题,他们都回答了。他们这样走遍了整个阎浮洲,后来回到自己的家乡。(优婆提舍跟拘律陀)做了约定:「贤友拘律陀,在我们当中,哪一个先证悟不死的,必须通知另一个。」
当他们按照这个约定过活时,导师次第地前进,来到了王舍城,接受了竹林精舍,正住在竹林精舍里。在他派遣了六十一个阿罗汉去弘扬三宝的功德,说「诸比丘,为了大众的利益,你们去行脚吧」(Caratha, bhikkhave, cārikaṁ bahujanahitāya)后,五比丘当中的阿说示长老(Assaji Thera)走回王舍城。隔天清晨,他拿了钵和袈裟,进入王舍城托钵。那时候,优婆提舍外道吃了早餐后,正走去外道的园林,见到了长老,心想:「以前我从未见过这样的出家人。如果在世间有阿罗汉或已进入阿罗汉道的人,这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个比丘。我应该前去请问这个比丘:『贤友,你是为了谁而出家?谁是你的导师?你宣说谁的法?』」接着又生起了这样的想法:「现在不是问这个比丘问题的适当时候,因为他正在住家之间托钵。为了学习有益之道,我应该跟在他的后面。」当他见到长老获得钵食后去到某个地方,知道长老想要坐下来,他就把自己的出家凳子摆设好给长老坐。长老用完餐后,他从自己的水壶拿水供养长老。如此做了服务老师的义务后,他和用完餐的长老友好地互相问候,接着这么说:「贤友,你的诸根宁静,你的肤色极清净明亮。你是为了谁而出家?谁是你的导师?你宣说谁的法?」长老想:「这些外道是反对佛教的人。我要让他知道佛教多么深奥。」首先他解释自己是新出家的:「贤友,我是刚出家不久的新出家人,最近才学了此法与律,我不能给予详尽的佛法开示。」外道(优婆提舍)想:「我是优婆提舍。你可依自己的能力说少或多,以一百个方式或一千个方式去理解它则是我的责任。」想后,他说:
或少或多请你说,只需跟我说涵义,
我只需要其涵义,为何需要说多多?
长老就唸诵偈子来回答:
Ye dhammā hetuppabhavā, tesaṁ hetuṁ tathāgato āha,
那些从因生之法,如来说它们的因,
外道(优婆提舍)听了第一和第二行后,就证悟了须陀洹果,拥有千种方式的圆满。他证悟须陀洹的时候,长老再唸完另外两行:
Tesañca yo nirodho, evaṁvādī mahāsamaṇo.
以及它们的灭尽。这是大沙门所教。
他成了须陀洹圣者后,更高的成就并没有出现,因此他想:「这其中一定有原因。」接着他跟长老说:「尊者,请您不要进一步开示更高的法。这就够了。请问我们的导师住在哪里?」「竹林精舍,贤友。」「尊者,请您先去那里。我有个朋友。我们互相做了这样的约定:『在我们当中,哪一个先证悟不死的,必须通知另一个。』我要实现这个承诺,带我的朋友跟随您所走的路去找导师。」他五体投地顶礼长老双足,再右绕长老三圈,然后送别长老,再去外道的园林。当时,外道拘律陀见到他从远处走过来,就想:「我的朋友今天的脸色和往日不一样,他肯定已经证悟了不死。」所以他就问优婆提舍是否已经证悟不死。优婆提舍答道:「是的,贤友,我已经证悟不死。」说后就唸诵那个偈子。偈子结束时,拘律陀证悟了须陀洹果,说:「朋友,我们的导师住在哪里?」「朋友,据说是在竹林精舍。我们的老师阿说示长老是这么说的。」「朋友,我们就去那里见导师。」舍利弗长老(优婆提舍)有个性格是永远都尊敬老师,所以他就向朋友这么说:「朋友,让我们告诉我们的老师山迦耶外道关于我们已经证悟不死。他将会醒悟而理解法。如果不理解,听了我们的话后,他会去找导师,听闻佛陀的开示后,他将会证悟道果。」所以他们两人就去找山迦耶。
见到了他们,山迦耶就问:「亲爱的 ,你们已经找到教导不死道的人了吗?」「是的,老师,找到了。佛陀已经出现在世间。法已经出现在世间。僧团已经出现在世间。您所走的道路是空洞没有内涵的,因此,请您来吧,我们去找导师。」「你们去吧,我不能去。」「为什么呢?」「过去我已经是许多人的老师,现在要我再做弟现在要我再做弟子,那就像瓦罐去水井一样可笑。我不能再过做弟子的生活。」「请您不要这样做,老师。」「亲爱的,你们去吧,我不能去。」「老师,从佛陀出现在世间起,大众都手拿着香、花等等去礼敬他,我们也要去那里。您又要做什么呢?」「亲爱的,在这世上,笨人比较多,还是智者比较多?」「老师,笨人比较多,智者只有少数几个而已。」「那么,亲爱的,就让智者们去找智者乔达摩沙门,笨人们则来找我这个笨人。你们去吧,我不能去。」他们说:「老师,您将会声名远播。」说后他们就离开了。在他们走的时候,山迦耶的群众解散了。就在那一刻,整个园林都空了。看见园林空了,山迦耶呕吐热血。在跟随他们两人一起走的五百个外道当中,有两百五十个转回来(去跟随山迦耶)。他们两人则和自己的两百五十个弟子去竹林精舍。
当时导师坐在四众弟子当中教法,从远处见到他们,就跟诸比丘说:「诸比丘,现在来了两个朋友:拘律陀和优婆提舍。他们将是我的一对弟子,一对上首最好的弟子。」顶礼导师后,他们坐在一旁。坐下后,他们向世尊说:「尊者,我们要在世尊座下出家。我们要受具足戒。」世尊说:「来吧,诸比丘。法已善说。你们应修梵行,以便终止一切苦。」所有人都立刻具备了神通变化出来的钵和袈裟,变成就像已有六十戒腊的长老。
当时,导师依他们的随众的性格给予佛法开示。除了两个上者弟子之外,其他人都证悟阿罗汉。两个上首弟子没有完成三个更高层次的圣道。为什么呢?因为最高的弟子智慧非常广大。
当时,大目犍连尊者(拘律陀)在出家后的第七天,住在摩羯陀国的卡拉瓦拉村(Kallavāla)附近时堕入了昏沉与睡眠(他已经没有睡觉地精进修行了七天)。受到导师的激励后,他去除了昏沉与睡眠,听闻如来开示「界业处」(dhātukammaṭṭhāna)时,完成了三个更高层次的圣道,达到了弟子最高智慧的顶点。
在出家后的半个月里,舍利弗长老和导师一起住在王舍城附近的「猪掘洞」(Sūkarakhataleṇa)。当导师向舍利弗尊者的妹妹的儿子长爪外道(Dīghanakha)开示《受摄受经》(Vedanāpariggaha Sutta)时,他也听闻该经,就像吃煮给别人的饭一样,他达到了弟子最高智慧的顶点。
舍利弗尊者肯定是大智慧者,为什么要比大目犍连尊者花更久的时间来达到了弟子最高的智慧?因为准备工作很广大。就像穷人想要去哪里可以很快就去,但是国王要出门则需要大事准备,要布置象乘等等。应该依这个譬喻来理解。
就在他们两人出家那天,(当太阳西下)影子渐长时,导师在竹林精舍召集众弟子,授予他们两人上首弟子的位子,然后诵唸帕替摩卡(Pātimokkha)。比丘们埋怨说:「导师看面子来给食物,在传授上首弟子的位子时,他应该传授给最早出家的五比丘。如果不考虑他们,也应该传授给以耶舍长老为首的五十五个比丘。如果不考虑他们,也应该传授给『幸运的一群』那三十人。如果不考虑他们,也应该传授给优楼频罗迦叶三兄弟。但是他略过这些大长老,却看面子把上首弟子的位子传授给最后才出家的人。」导师问:「诸比丘,你们在说什么?」他们就告诉他。他就说:「诸比丘,我没有看面子来给食物,我只是依他们自己的愿来给。有一次,『明白的憍陈如』供养了九次的首次农作物收成,但并没有发愿要上首弟子的位子,而是发愿要最先证悟至上法──阿罗汉(道果)。」「那是什么时候,世尊?」「诸比丘,细心聆听。」「好的,尊者。」世尊就说起过去世的故事: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