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故事》雙品(1)- 護眼長老的故事(之1)
護眼長老的故事
(寻法尊者译)
諸法以意為前導,以意為主,由意所造。 若人以污染之意說話或造作, 從此痛苦跟隨他,猶如車輪跟隨拉車(之牛)的腳。
這堂法的開示是在哪裡說的呢?在舍衛城。關係到誰呢?護眼長老
(Cakkhupāla)。
據說在舍衛城裡住著一位名叫大金(Mahāsuvanna)的居士。他很富裕,擁有許多的財產,有大財富,但沒有兒子。有一天,他從洗澡的地方洗澡後回家,來到半路時,他看到路邊有一棵有許多枝幹的大樹。他想:「這棵樹上一定住著有大威力的神。」所以他把樹下清理乾淨,做了一個圍牆把樹圍起來,在牆內的地方鋪上沙,用旗幡裝飾那棵樹,然後合掌說:「如果我得到兒子或女兒,我將會大事禮敬你。」這麼發願後,他就離開了。
不久之後,他的妻子懷孕了。一旦發現自己懷了孩子,她就通知丈夫。丈夫也就為她做了安胎。十個月後,她生了一個兒子。由於該商人是透過保護樹而得到兒子,所以他就為兒子取名為「保護者」(Pāla)。再過了一些時候,他又得到第二個兒子。他為小兒子取名為「小護」(Cūlapāla ), 而把大兒子改名為「大護」(Mahāpāla)。當他們長大成人後,父母為他們娶了妻子。後來父母都過世了,把所有的財產都留給兩個兒子。
導師在轉法輪後,漸次地從一個地方去到另一個地方,這時候住在大富商給孤獨長者花了五億四千萬的財富所建的衹陀林大寺(Jetavana-Mahāvihāra),成就了許許多多的人於天道和解脫道。在榕樹大寺(Nigrodha-Mahāvihāra),即由父親的八萬家親人及母親的八萬家親人──二乘八萬家的親人──所建的寺院,如來只度過一個雨安居。在給孤獨長者所建的衹陀林大寺,他度過了十九個雨安居。在毗佉伽(Visākhā)花了兩億七千萬財富所建的東園(Pubbārāma),他度過了六個雨安居。因此,緣於這兩家的大功德,他在舍衛城附近度過了二十五個雨安居。給孤獨長者和大優婆夷毗佉伽每天都例常地去服侍佛陀兩次。知道年幼的沙彌門會以期待的眼光看他們的手,他們不曾空手而去。餐前,他們會帶主食和非主食。餐後,他們則帶五種藥和八種飲品。而且他們的家裡永遠準備了兩千個座位給比丘。任何需要食物,或飲品,或藥物的人都能夠立刻如願獲得提供所需。
不曾有一天給孤獨長者會問導師問題。據說給孤獨長者非常愛護導師,因此他避免問問題。他想:「如來是非常嬌嫩的佛陀,是非常嬌嫩的剎帝利。如果導師因為想到『這個居士是我的護持者』而為我開示法,他會累壞了。」因此他不問導師問題。然而,一旦給孤獨長者坐下來,導師就想:「這個商人保護我不需要保護的地方。我花了四阿僧衹及十萬大劫圓滿波羅蜜。我把自己莊嚴的頭砍掉,挖出我的眼睛,挖出我的心臟,我捨掉親愛得像自己的生命的兒子與妻子,就只是為了能夠向別人教法。這個人保護我不需要保護的地方。」因此就給他一個佛法開示。
在這時候,有七千萬人住在舍衛城。其中的五千萬人在聽聞導師的佛法開示後成為聖弟子,其餘兩千萬人則還是凡夫。聖弟子有兩項任務:餐前,他們供養食物;餐後,他們手裡拿著香和花,叫僕人帶著衣、藥和飲品跟隨他們去聽法。
有一天, 大護看到聖弟子們手裡拿著香和花去寺院,他就問:「這一大群人要去哪裡?」「去聽法。」聽到後,他說:「我也要去。」去到時,他頂禮導師,然後坐在人群的外圍。
諸佛在教法時,他們都會觀察聽眾的歸依、持戒、出家等的親依止緣(=宿世波羅蜜),以及根據他們的根器來教法。因此,那一天導師在觀察了他的親依止緣後,即給予漸進的開示,那就是:布施論、戒論、天論、欲樂的過患、在家的污染及出離的利益。
聽後,大護心想:「當人去到來世時,兒子、女兒與財富都不能隨他而去, 甚至自己的身體也不能隨他而去。過在家的生活對我來說有什麼用?我要出家了。」開示結束時,他去找導師,請求出家。導師問他:「你是否有什麼親人,是你應該通知他們的?」「尊者,我有個弟弟。」「好的。」頂禮導師後,他就回家。
他叫弟弟來,告訴他:「親愛的弟弟,這家裡的所有財物,無論是有生命的或沒有生命的,這一切我都給你。你就接受它們吧。」「那麼您要做什麼呢?」「我就要去導師座下出家了。」「哥哥,你怎麼這麼說呢?媽死後,對我來說,你就像是媽媽。爸死後,你就像是我的爸爸。家裡有許多的財富。即使過著在家人的生活,你也可以累積福業。請您別這麼做。」「親愛的弟弟,聽聞導師教法後,我已經不能夠再過著在家的生活了。導師明確地指出諸法的三相(無常、苦、無我),教導初善、中善、後善的法。如果住在家裡,我不能圓滿它。我要出家了,親愛的弟弟。」「哥哥,現在您還年輕。等您老時再出家吧。」「親愛的弟弟,老人的手腳都不聽自己使喚,都不受自己控制,更何況是親戚?我不會按你的話來做。我要圓滿沙門的修行。
“老年導致虛弱,手腳不聽使喚;對於體弱的人,他怎能實踐法?”
親愛的弟弟,儘管你有不同的意見,我還是要出家了。」雖然他的弟弟很悲傷,他還是去見導師,請求出家。出家及受具足戒後,他跟隨教授師與戒師過了五年。第五個雨安居完畢,做了自恣後,他去見導師,頂禮後他問道:「尊者,在這個教法裡有幾項任務。」「比丘,只有兩項任務:經教的任務(ganthadhura)和觀禪的任務(Vipassanādhura)。」「尊者,什麼是經教的任務?觀禪的任務又是什麼?」「經教的任務是根據自己的智慧能力來學習佛陀之言,掌握一部,或兩部,乃至所有三藏:背、誦及教導它們。導向證悟阿羅漢的觀禪任務涉及生活簡樸、樂於偏遠的住處、把自己的心穩固地安住於壞滅、以及持恆地精進於修行觀禪。」「尊者,我年紀大了才出家,我沒有能力完成經教的任務,但我將完成觀禪的任務。請教我一個業處。」
。。。待续